(2015年2月10日在杭州市余杭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区长 朱  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4年工作回顾

   

  2014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全区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区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决策部署,团结和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求真务实,攻坚克难,负重奋进,较好地完成了区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101.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完成财政总收入240.7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8.8亿元,分别增长20.3%、18%;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5329元和26581元,分别增长10%、11.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36‰;预计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8%以上;完成主要污染物年度削减目标。 

  (一)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多措并举,科学应对,实现经济平稳增长。有效投资持续扩大。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6.15亿元,增长24.5%。省市重点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中国移动杭州研发中心、长江新能源客车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开放合作深入推进。实际利用外资10.78亿美元,引进市外内资90.75亿元,浙商回归项目到账资金72.9亿元,中国电信创新园、量子通信等重大项目签约落户。山海协作、对口支援、结对帮扶等工作进一步加强。消费出口稳步回升。完善重点区域商业布点规划,永旺梦乐城、宜家家居等商贸项目加快建设,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5.48亿元,增长13.6%。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加强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成外贸出口55.79亿美元,增长9%。要素保障不断加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5236亩,清理批而未供土地2万亩。炬华科技成功上市,浙达精益在“新三板”挂牌,新增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20家。累计引进股权投资(管理)机构70家,管理资本超过100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821.7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305.61亿元。推进民企与现代科技、现代金融“双对接”工作,扎实开展为企业“破难题”专项服务行动。 

  (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面启动信息经济、智慧应用“一号工程”,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得到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一、二、三产结构比例为4.1︰40.2︰55.7。工业经济提升发展,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实施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以企业亩均效益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深入推进“四换三名”,关停搬迁高污染高能耗企业40家、石料加工企业322家,完成工业技改投入104.91亿元,167个工业园区提升改造项目竣工,电子商务服务收入增长40.3%,新增“个转企”1633家。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实现增加值613.04亿元,增长14%。规上信息软件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5.44亿元,增长37.9%。完成旅游收入125.79亿元,增长17.3%。文创产业增加值增长28.3%。现代农业转型发展,实现农业总产值72亿元。新增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新认定粮食生产功能区4.2万亩,培育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成功创建省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创新活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1.3%,新产品产值率达34.5%。新建科创园区20个,引进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155家。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火炬计划企业3家、国家重点支持领域高新技术企业51家、省重点企业研究院3家。发明专利授权295件,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径山茶、中泰竹笛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产业平台建设加快。“五城一基地”产业主平台作用进一步凸显,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区比重达63.8%。未来科技城人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增海外高层次人才500名,其中“国千”24名、“省千”26名,“梦想小镇”先导区块17万平方米办公及配套建筑基本结顶。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省生物医药高新园区建设,主导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入分别增长15.5%、19%。临平新城核心区主干路网全面贯通,银泰、崇邦等项目有序推进。杭州北部新城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产业投资增长23.8%。乔司国际商贸城完成东湖快速路征迁工作,胜稼区块安置房加快建设。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区路网体系逐步成型,比亚迪新能源大巴车、联东U谷等项目扎实推进。 

  (三)城乡建设统筹推进。坚持以城带乡,注重建管并举,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提升城市功能。地铁2号线、5号线余杭段开工建设。疏港公路、临丁路二期、09省道有机更新等工程建成通车,余杭汽车西站投入使用。九峰环境能源项目稳步推进。塘栖小城市培育试点连续两年获全省考核第一。西溪湿地、超山风景区对外吸引力不断提升。攻坚“五水共治”。加强污水治理,余杭、良渚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开工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6.8%;消除垃圾河26条,有效改善52条黑臭河水质,完成河道清淤整治490公里。推进城市内涝治理,完成积水点整治任务。提升防洪能力,苕溪北塘加固、上埠河拓宽整治等工程扎实推进。统筹抓好供水节水工作,建立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制度。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以治污、拆违等为重点,积极推进138个村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我区被评为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区。切实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实施污染型畜禽禁养。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均年经营性收入达176万元。不断改善城乡面貌。持续推进“三改一拆”,改造旧住宅区126万平方米、旧厂区133.8万平方米、城中村216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514万平方米,创建“无违建”村(社区)232个。“四边三化”第一阶段工作顺利通过省市验收。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关停整治临平城东温室甲鱼养殖场,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1.09万辆。推进企业排污总量核定、分配工作,完成74家重点排污单位刷卡排污系统建设。加大环境执法力度,责令361家企业停产整治。 

  (四)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公共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增长17.1%,民生实事工程基本完成。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就业扶持和创业服务,城镇新增就业1.6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42人,新增大学生创业企业44家。各类养老、医疗保障参保人数分别达84.98万人、101.83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至150元。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力度进一步加大,区社会福利中心项目加快建设。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1.06亿元。开工建设农民多高层公寓305万平方米,竣工209万平方米;回迁安置城乡居民4231户。协调发展社会事业。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工作扎实推进,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农村文化礼堂33个。成功举办区第十届人民运动会。着力提升教育质量,17所学校与主城区名校开展教育合作,未来科技城第一小学、五常中学、塘栖镇二小等项目开工建设,校舍危旧房改造全面完成。浙医一院余杭院区启动建设,区五院平稳搬迁,良渚医院投入使用,6家区属医院、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与浙医二院等省市医院建立合作关系。成功创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平稳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加大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力度。统计、民族宗教、档案、慈善、气象、地方志、公积金、外事、台湾事务、侨务等事业健康发展。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信息化。深化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领导干部约访接访、矛盾纠纷包案调处等制度,积极应对企业资金链担保链断裂风险,及时化解不稳定因素。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应急管理机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监测和联动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事故发生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2.44%、11.02%、4.21%,连续十年负增长。建成出租房智能门禁系统8086套。开展无证餐饮专项整治,实施学生饮用水安全工程,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面推行“门前新三包”,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国防教育、双拥优抚和人民防空工作扎实推进。 

  (五)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创新政府管理,着力在转作风、促发展上求实效。推进各项改革。推行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编制部门责任清单、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清单,网上政务大厅投入运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归并审批职能,优化审批流程,取消审批事项633项,实施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五证一章”联办等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组建区市场监管局、卫生和计划生育局、金融控股集团。加强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管理。全面实施镇街国库集中支付。严格依法行政。开展政府文件清理,强化政府决策合法性审查。深化行政执法监督,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工作。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和向政协通报制度,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积极支持群众团体开展工作。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不断改进作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查摆“四风”突出问题,切实落实各项整改措施。开展“基层走亲”、“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等专项行动,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整治村级组织机构牌子、考核评比、创建达标“三多”问题,建立村(社区)事务准入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政准则,加强对工程建设、公共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和招投标等重点环节的监管。“三公”经费下降30.05%。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扎实推进经济转型,经济发展质效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服务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居省内同类区(县、市)前列。 

  过去的一年,我们扎实推进城市转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更加规范有序,公共服务与主城区一体化进程加快,生产、生态、生活融合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过去的一年,我们扎实推进政府转型,加大清权、减权、制权力度,努力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难题,各级干部工作作风在干事创业中进一步转变,工作能力在大事难事历练中得到提升。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向解放军、武警驻余杭部队和省市驻余杭直属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余杭发展的各界人士,向全区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创新驱动发展基础还不够坚实,重大产业项目储备不足,传统产业提升发展受到诸多制约,新兴产业集聚效应不够明显,产业生态建设任重道远;城乡统筹发展步伐仍需加快,基础配套、环境质量、公共服务离群众期待尚有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公共安全压力较大,防范化解“两链”风险任务艰巨;行政管理运行体制机制改革有待深化,少数单位和部分干部服务意识、法治意识、担当意识还需进一步增强,等等。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克服和改进。

   

2015年主要工作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收官和“十三五”规划编制的承上启下之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新常态,我们要顺势而为、借势发力、主动作为,积极构建区域发展新模式,加快建立政府运行新机制,着力形成干事创业新导向,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为开启新一轮五年发展航程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2015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决策部署,主动适应新常态,建立健全战略引领规划布局“一张图”、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一本账”、抓人促事凝心聚力“一盘棋”工作机制,加快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发展,强化民生保障,创新社会治理,进一步推动余杭在高起点上实现新发展,努力在大杭州发展格局中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新的更大的作用。 

  建议2015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财政总收入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2015年要着力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增量优化与存量提升并举,以信息经济、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现代金融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努力打造余杭经济升级版。 

  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坚持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确保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以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工业技改、生态环保等为重点,着力扩大有效投资,进一步提升产业投资和民间投资比重。狠抓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中国移动杭州研发中心、中国电信创新园、红树林酒店等项目,确保长江新能源客车、比亚迪新能源大巴车等项目竣工投产。鼓励城市商圈业态创新、错位发展,合理布局重点区域商业和生活配套设施,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倡导消费新模式,推动传统商贸服务业提升发展。推进大径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塘栖旅游板块建设,提升西溪湿地、超山等景区营运水平,着力引进重大旅游项目,培育旅游新业态,力争旅游收入增长15%。引导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开展海外并购、建设境外基地,力争外贸出口增长5%。 

  大力推进“一号工程”。以产业智慧化为方向,引导企业加快信息化改造,促进信息技术在生产制造、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环节的集成应用,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大力推进智慧产业化,深化与阿里巴巴、浙大等名企名校的合作,积极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大数据和云计算、物联网、信息安全、移动互联网等新型业态。深入推进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智慧应用,以智慧应用推动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双核一镇一谷”。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要以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为切入点,提高企业装备高新化、生产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打造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核心示范区。未来科技城要大力发展信息软件服务业和电子商务服务业,全方位打造智慧城市核心示范区。全力推进“梦想小镇”建设,集聚创业人员超过2400名,互联网创业项目突破480个,累计入驻股权投资(管理)机构和各类基金90家,着力打造浙江新名片。充分发挥环浙大地域优势、人才优势,加快推进“良渚智谷”建设。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抢抓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带来的发展机遇,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强化龙头项目带动作用,支持企业间开展配套协作、跨界合作。大力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支持家纺服装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工业投入145亿元。深入推进“四换三名”,加强民企“双对接”工作,持续抓好“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大力发展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传统服务业转型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抢抓杭州创建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机遇,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推进专业电商园区建设。促进文创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玉鸟流苏”街区、百丈“文创小镇”建设。坚持生态高效农业发展方向,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综合效益,力争农业增加值增长1.5%。 

  强化产业平台支撑。围绕产业生态建设,进一步优化功能布局,加强招商引资,完善基础配套,推动产业平台高端化、特色化、集约化、生态化发展。未来科技城要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为目标,加快高层次人才和高科技项目集聚,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引进海归创业项目110个。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加快省生物医药高新园区建设,加大医疗设备制造和创新药物项目引进培育力度,确保8万平方米孵化器投入使用;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建设,提升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力争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05亿元、工业投入6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临平新城要以建设“时尚小镇”为契机,积极推进专业电商园区、中国艺尚中心、华东珠宝首饰城等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5亿元。杭州北部新城要全力打造科技创新企业集聚区、院校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完成产业投资20亿元,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实现交易额320亿元。乔司国际商贸城要加快胜稼区块开发建设,配合推进核心区块开发。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要加速主导产业集聚,努力打造“新能源汽车小镇”,完成工业投入10亿元。各平台和有条件的镇街要依托各自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围绕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建设,加快谋划打造一批产业集聚度高、产业优势明显的特色“小镇”和专业园区,拓展众创空间,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提升招商引资水平。紧盯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强化产业链招商,主动敲门招商,定向精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大、强、优”的产业项目和“专、精、特”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整合招商资源,加强与央企、外资和浙商的对接合作,鼓励以商引商、以企引企,注重招商与招才、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实际利用外资10.5亿美元,引进市外内资83亿元,浙商回归项目到账资金58亿元。 

  (二)改革引领、创新驱动,激发区域发展活力 

  以深化改革统领体制机制建设,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变,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内生动力和全社会创业创新潜力。 

  继续深化改革。按照战略引领规划布局“一张图”的要求,开展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编制“十三五”规划,科学绘制余杭未来发展蓝图。积极稳妥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调整优化重点产业平台管理体制。综合运用企业分类评价结果,实行用地、用能、排污等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加强专项资金清理整合,按照“直接变间接、无偿变有偿、分配变竞争、事后变事前、低效变高效”的原则,改进产业扶持方式。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基础设施、民生项目等领域。实施新一轮镇街、平台财政体制,完善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办法。在户籍、公共交通、教育、就业社保、社会福利和救助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逐步推进与主城区一体化。完善农民多高层公寓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多样化安置方式。 

  加强科技创新。完善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3%,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5%。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组建研发机构、开展科技攻关、承担科技重大专项,新增国家重点支持领域高新技术企业40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技术)中心10家。新建科创园区7个,引进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000家以上,建立园区企业退出机制,提升科创园区建设水平。加快生物医药、信息产业等领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新增发明专利授权220件。深入推进质量强区建设,加强品牌培育,新增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驰名、著名商标8个。 

  优化资源配置。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完善人才创业政策,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全力打造创业创新人才高地,加快形成“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局面。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加强梯次衔接的人才队伍建设,新增海外高层次人才600名,其中“国千”、“省千”50名以上;引进培育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2500名以上。深化省金融创新示范区建设,全力打造“天使小镇”,加快创新型金融资源集聚,推动人才与资本、科技与金融更好对接。鼓励和引导企业创新融资方式,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力度,力争新增上市企业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6家。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扎实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调整完善工作,合理安排用地指标,攻坚征迁扫尾,确保重点区域、重要项目发展用地。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低丘缓坡综合利用,加大批而未供、供而未动土地清理盘活力度。 

  (三)以城带乡、互动融合,推进城乡一体发展 

  围绕“产城人融合发展”理念,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更加注重交通、产业和功能配套整体联动,更加注重规划、建设和管理协同推进,促进重点区域、中心镇和美丽乡村梯次发展。 

  提升城乡建设水平。对接杭州市总体规划修编,健全优化空间规划体系,促进多规融合。按照点轴状圈层式开发的要求,锁定重点区域开发建设边界,合理控制开发强度。科学谋划并加快建设连接主城的快速通道,合力推进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完善区域路网,完成文二西路西延、星河路隧道、华体网路延伸等工程,积极推进民丰路、金昌路、海曙路等项目。加强城市核心区块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继续推进旧住宅燃气改造,扩大天然气管网覆盖面,优化公交车、出租车加气站布点。完善通信基础设施,提升信息网络智能化和综合业务承载能力。强化电力保障,开工主变容量142万千伏安,投产68万千伏安。启动区食品药品检验监测中心建设。稳步推进九峰环境能源项目。深入实施塘栖新一轮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切实加快瓶窑、径山中心镇建设。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优化城市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推动资源整合、执法联动和网格化管理,做到权责明晰、运转高效。以违法建设、违章停车、跨门经营等突出问题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整治。狠抓渣土管理、垃圾治理、非法营运整治、街面序化管控等薄弱环节,努力突破城市管理瓶颈。加快完善城市快速通道体系,推进未来科技城有轨电车项目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大公共停车场开发建设力度,着力治理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城市智慧化管理水平,扩大城市管理社会参与度。 

  提升农村发展水平。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5个,提升特色亮点示范村10个,建成2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支持农村经济新型业态发展,建成精品民宿点3个,积极培育电商村,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额3亿元以上。培育提升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区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5家、农业龙头企业8家,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调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扶持政策,村均年经营性收入增长10%以上。引导城市现代生产要素进一步向农业农村流动,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完成15个老集镇更新改造,建成农村文化礼堂20个。 

  (四)生态优先、综合治理,加快建设美丽余杭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落实“美丽余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坚定不移推进环境综合治理,着力打造更优的自然生态环境。 

  深入推进“五水共治”。集中精力治污水,对和睦港等36条区级以上河道及其支流开展综合治理,疏浚河道250公里,加快消除黑臭河,主要出境断面水质达到省市考核要求。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启动建设临平地下式污水处理厂,扎实推进余杭、良渚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加大污水管网敷设力度,实施企事业单位雨污分流改造805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总工程量的80%以上。突出重点防洪水、排涝水,完成苕溪北塘加固工程,加快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等项目建设。着力保供水、抓节水,完成运河水厂提标改造,积极配合千岛湖配供水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径山饮用水源项目,落实最严格的水源区保护措施。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治水工程质量。 

  深化环境长效治理。深入推进“三改一拆”,加强拆后土地利用,完成临平城东温室甲鱼养殖场土地复耕。全力推进“无违建”创建,力争50%镇街、90%村(社区)达到“无违建”标准。巩固“四边三化”整治成果,扩大整治范围。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道路与建筑工地扬尘控制,加快推进无燃煤区建设。强化工业企业污染整治,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立健全污水治理、畜禽禁养、拆违等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切实巩固环境综合整治成果。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积极探索生态红线区域管控机制,完成环境功能区划编制。持续推进节能减排,严控能源消耗总量、排污总量,建立排污权基本账户制度,强化重点企业排污许可管理。落实瓶窑组团生态保护补偿新机制,促进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生态富民。加强平原绿化,新增绿化面积200万平方米。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监察能力,依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提升全民生态环保意识。 

  (五)以人为本、共建共享,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民生优先,认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着力完善基层治理体系,让发展成果华体网更公平地惠及全区人民。 

  加强社会保障。完善就业服务和创业扶持政策,加大高校毕业生和各类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力度,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7万人。推进社保政策与老城区逐步接轨,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构建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覆盖,区社会福利中心项目完成主体建设。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特殊困难群体精准救济。支持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加强住房保障,逐步扩大公共租赁房保障范围。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和道德实践,凝聚社会正能量。深入推进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和文化内涵挖掘,扎实做好各项申遗准备工作。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启动区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建设。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鼓励文艺精品创作。优化重点区域教育资源布局,加快学校项目建设。推进名校、名师、名校长培育工程,深化教育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激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力,扶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推进区三院新院区建设。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就医制度,形成分层次有序诊疗格局。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进一步做好统计、档案、地方志、外事、民族宗教、台湾事务、侨务、气象、红十字、老龄、关心下一代等工作。 

  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年内努力抓好以下八方面政府实事。一是治水治气方面,敷设污水主干管网42公里,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3.1万户;全面淘汰黄标车,新增、更新环保型出租车70辆,公交车清洁能源改造比例达到20%。二是交通出行方面,新建公交场站2个,新投放公共自行车2000辆,公交分担率提高2个百分点;新增公共停车泊位500个;建设临平城区智慧停车系统。三是社会保障及社会救助方面,实现与老城区、萧山区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保定点互认互通;为1000名残疾人提供助明、助视、助听、助行康复服务;将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度残疾儿童、残保儿童以及低保、困难家庭儿童纳入儿童福利体系保障范围。四是回迁安置方面,开工建设农民多高层公寓250万平方米,竣工150万平方米,回迁安置农户3300户。五是教育卫生方面,开工建设超山中心小学、大禹小学永建校区、临平新城第三小学;在2个街道试点开展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六是便民服务方面,实施荷花塘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程;城镇超市生鲜农产品“放心柜”覆盖面达到65%以上;新增“E邮柜”公共站点100个,提供24小时包裹自助投取服务。七是公共安全方面,新建出租房智能门禁系统5000套;农村应急广播体系实现村级全覆盖;开展百场万人应急救护培训。八是农村基础设施方面,实施县道大中修29公里、乡村道大中修40公里、林道提升35公里,改造危桥15座。 

  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权力下放,整合基层执法和管理力量,完善基层网格化管理体系。健全领导约访接访、包案化解机制,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源头预防、妥善处置各类矛盾纠纷。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加大街面机动防控、联巡共管力度。强化大型群众活动安全评估,积极防范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事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开展“三合一”场所专项整治。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进一步优化流动人口结构。加强企业“两链”风险防范与化解,维护良好经济发展秩序和金融生态环境。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基层责任网络,扩大食品安全追溯系统覆盖面,深入开展无证餐饮整治。推进宗教场所和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规范化管理。加大互联网依法管理力度,健全舆情收集、研判和处置机制。积极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新特点,建立健全网络消费领域维权机制。完善法律援助服务体系。注重发挥村(社区)组织自治作用,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推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六)依法行政、务实高效,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各项工作的基本准则,加快建设职能科学、职权法定、执法严明、公正公开、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依法全面履行职责。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动态调整机制,拓展提升网上政务大厅功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审批模式,优化审批流程,加强投资项目审批中介机构管理。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限定自由裁量权、责任追究等行政执法机制,加大公共安全、食品安全、城市管理等领域综合执法力度。强化担当执行意识,严肃惩处“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 

  提升依法决策水平。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法定程序,强化决策必经程序的刚性约束。深化重大项目前期论证,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制定与公布、备案与监督、评估与清理等制度,提高规范性文件制定质量。建立区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制度,在政府机关广泛开展普法学法活动,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提升法治素质、强化法治思维。 

  加强权力制约监督。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切实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加强与区政协的联系,积极支持其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主动接受司法监督,认真落实司法建议和检察建议。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畅通政府网站、政务微信微博、新闻发言人等政府信息公开渠道。加强重要领域、重要岗位、关键环节的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加大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力度,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创新政府管理服务。根据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一本账”的要求,建立大规划、大计划、大财政、大国土管理工作机制,实现资源统一调度、统一配置、集中使用。根据抓人促事凝心聚力“一盘棋”的要求,建立大督查工作机制,加强实事工程、“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重点工作和即时交办工作考核,确保制定的目标、出台的政策、部署的任务落实到位。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切实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健全便民服务体系,深入推进便民事项向基层延伸。加强公务员队伍专业化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其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 

  强化作风和廉政建设。巩固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持续整治“四风”突出问题,不断完善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全面落实反腐倡廉各项措施。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建立预警机制,预防财政风险。严格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有关规定,进一步压缩“三公”经费和公务费等一般性支出,努力降低行政成本。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艰巨而繁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信心,振奋精神,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推动余杭在高起点上实现新发展,努力在大杭州发展格局中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新的更大的作用! 

    

  

  有 关 名 词 解 释

    

  信息经济、智慧应用“一号工程”:信息经济是通过研发与生产知识密集型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促进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劳动就业的一种新型经济,主要表现形式为智慧产业化和产业智慧化。智慧应用是指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到三次产业和个人、家庭、城市、社会等各领域,推动生产、生活和管理服务的智慧化,主要包括智慧民生、智慧企业、智慧农村、智慧城市、智慧政务、智慧物流、智慧商务等方面。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将发展信息经济、推进智慧应用作为全市“一号工程”全力推进。我区结合区情实际,制定出台了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实施意见,要求各级各部门全力以赴推进“一号工程”,大力推动智慧产业化、产业智慧化,加快信息化、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为余杭实现高起点上的新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四换三名:“四换”是指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三名”是指培育名企、名品、名家。 

  梦想小镇:是指在未来科技城规划建设的互联网创业小镇和天使小镇。互联网创业小镇重点鼓励和支持电子商务、软件设计、信息服务、集成电路、大数据和云计算、信息安全、动漫设计等互联网领域创业企业。天使小镇重点培育和发展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集聚天使投资基金、股权投资机构、财富管理机构,着力构建覆盖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服务体系。 

  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治水为突破口,打好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的关键一招。 

  三改一拆:是指旧住宅区改造、旧厂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 

  四边三化:是指对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等区域开展的洁化、绿化、美化行动。 

  门前新三包:是指沿街单位和个人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对实行城市化管理区域内的沿街建(构)筑物外缘至人行道侧石的区域(含开放式场地),通过自我管理约束、强化义务履行、倡导互动参与,实现“包环境整洁、包秩序良好、包应急响应及时”。 

  “五证一章”联办:是指市场监管、国税、地税、统计和公安部门同步办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包括国税和地税)、《组织机构代码证》、《统计证》、企业公章。 

  多规融合:以发展战略规划为指导,协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统一建设用地总量和建设时序,划定空间管制、生态管制范围线,实现区域规划“一张图”。同时,统筹衔接交通、水利、电力、燃气、通信、给排水、消防、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各专项规划,加强部门协调与联动,形成良性互动工作机制。 

  “三合一”场所:是指住宿与生产、仓储、经营一种或一种以上使用功能违章混合设置在同一空间内,且住宿与其他使用功能之间未设置有效防火分隔的建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