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余杭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排头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四届十次全会、市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华体网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系统推进《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杭州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的行动计划(2021—2025年)》《余杭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先行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引领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验区、文明和谐美丽家园展示区四大战略定位,按照“机制创新年、改革探索年、成果展示年”的工作安排,找跑道、定目标、建体系、抓改革,扎实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率先打造具有群众有感、可示范推广的标志性成果,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余杭样板。
一、主要目标
(一)打造一批标志性成果。围绕余杭争当共同富裕示范区排头兵目标,着力打造全民全程健康服务体系、育儿友好型社会、老年友好型社会、未来社区建设、未来乡村建设、核心城区多元化住房保障、创新策源核心区、营商环境最优城区、“1+5”山城协作机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全国“双创”示范城区、“扩中”“提低”、大社保大救助体系、“两众”理论红色溯源工程、便民服务一件事、三大文化金名片等标志性成果。
(二)探索一批共富创新模式。聚焦缩小“三大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在高质量就业创业体系改革、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领域率先探索突破,推动发展型制度政策加快向共富型跃升转变。
(三)谋划一批重大改革方案。聚焦破解共同富裕普遍性难题新题,重点谋划推进育幼保障服务体系改革、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改革、大就业大社保大救助综合体系改革、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改革、教育资源优质共享体系改革、“人才创新共同体”建设,创业创新集成改革、“未来社区+未来乡村”集成改革、“三大文化”传承保护弘扬机制创新、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治理等十大改革攻坚“支点项目”。
二、重点任务
(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
工作举措: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宽领域更高层次转入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推动创新形态、产业形态、企业形态、消费形态向有利于共同富裕转变,全面激发活力创新力竞争力,在共同富裕大场景下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和致富新模式。
1.加快构建数字经济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聚力打造“四高地一基地”,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持续推进“新制造业计划”,开展新一轮“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放大“415”产业集群带动效应,深入实施“3655”梧桐计划,推动老旧工业园区和存量工业用地有机更新,保障工业发展空间。全面落实“黄金68条”产业扶持政策和“黄金20条”人才扶持政策,加速高端创新要素集聚。统筹未来科技城、良渚新城、钱江经济开发区三大产业平台错位布局、联动发展。深入实施“雄鹰计划”“双百计划”“凤凰行动”,积极培育新增一批高能级企业。梯度培育特色小镇集群,打造特色小镇2.0版。强化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机制,建立健全契合中小微企业特点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普惠服务体系,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2.建设城西科创大走廊核心区。加快建设三大科创高地,支持之江、良渚、湖畔实验室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推进浙大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室装置建设,挂牌落户临港国家实验室浙江基地,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积极承担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省级“尖峰、尖兵、领雁、领航”攻关计划,联合攻关关键核心和基础共性技术。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深入培育一批质地优、潜力强的重要孵化载体。
3.推进营商环境集成改革。推进“一址多照”住所承诺制改革,推进市场主体登记便利化。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加快推动智慧税务建设,拓展“非接触式”办税缴费服务。加强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优化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制度体系。探索建立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法治化数字化管理体系,强化合法性源头把控。打造余法破产管理钉平台,深化破产管理可信操作。
4.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持续丰富延展“引才图谱”,精准制定高层次人才集聚分布地图,加快打造“热带雨林式”人才生态。聚焦顶尖人才、重点人才项目、重大人才平台等核心关键,出台政策细化举措,推动构建合理、畅通、有序的人才发展环境。
5.促进平台经济健康规范发展。完善政企数据互通、投诉举报快速处置、违法案件在线办理、异地执法协作等闭环应用场景,优化网络商品抽检机制,建立柔性监管容错制度,加强企业竞争合规指导。持续开展增量审查和存量清理工作,探索审查试点工作,完善公平竞争审查投诉举报受理回应机制。
6.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强化专利代理机构监管,提升培育高价值专利,加快培育一批省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实现新突破。
7.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推动、各种资源要素协同”的公共服务机制,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开展小微企业指数采集。
8.深化数字生活新服务建设。争创数字生活新服务样板区、特色镇,在数字商贸、数字教育、数字健康、数字文旅等领域推进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引培一批数字生活新服务龙头骨干企业。
9.构建品质消费普及普惠促进体系。实施提升传统消费品质、扩大新型消费活动,优化品质消费环境,打造新型消费中心。开展跨境电商“店开全球”等行动,拓展国际国内市场,推动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优化互促。
(二)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先行示范
工作举措:按照“扩中、提低、调高、禁非”导向,以“扩中”“提低”改革为牵引,率先探索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安排,在打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验区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10.推进“扩中”“提低”行动。聚焦跑道,创新重点领域专项政策,探索“扩中”“提低”有效路径。实施重点群体激励计划,提升技术工人技能本领,持续优化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创业致富环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兜住困难群体生活底线。
11.推进高质量就业创业体系改革。推进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完善技术工人培育机制,全面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素质,持续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开展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专项行动,在工作证、新业态培训、可信就业上不断取得突破。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多点、多维度就业服务体系。实施就业援助精准服务计划,推进重点群体的就业援助工作。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数智服务平台,支持高校毕业生从事养老、家政服务和现代农业创业。
12.优化企业薪酬分配机制。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发布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薪酬激励机制,实施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行动,推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及时调整和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动低收入劳动者特别是一线职工工资合理增长。深化根治欠薪工作,纵深推进“无欠薪”行动,完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体系。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市场化用工和薪酬分配机制。
13.构建大社保体系。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城乡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规范管理和权益保障,落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健全惠民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强化重特大疾病保障,完善防范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
14.探索构建新型慈善体系。积极推进余杭区“智慧慈善”试点建设,做大做强余杭区智慧慈善综合体基地,着力发挥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对慈善行业组织的培育、孵化和扶持力度,重点发展行业性、枢纽型、平台型组织和大中规模的慈善组织,大力发展慈善信托,探索新型捐赠方式。
15.探索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体系和税收征管改革。谋划实施财政专项激励政策,健全动态调整的财政转移支付分类分档体系,打造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升级版。探索构建“钱随人走”制度体系,研究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标准体系。优化扶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税收优惠政策,完善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
16.开展农民增资增收专项行动。实施农民致富增收行动,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全面协调增长体系。建立分类培养机制,加大高素质农民定向培养力度;鼓励农户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打造乡村文化创意街区,推动开展民宿等乡村振兴服务认证,带动农民增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承包地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稳慎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17.探索建立共富型统计监测体系。积极参与共富型统计监测体系探索工作。深化统计体系改革,创新完善共同富裕指标体系、统计方法,实施各类群体从业人员全覆盖的统计调查制度。
(三)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先行示范
工作举措:落实省“四大建设”发展布局目标,统筹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联动推进农业“双强”、乡村建设、农民共富行动,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加快构建山区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形态,以数字变革、绿色低碳变革开辟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
18.深入实施西部富美行动。全力推进西部富美“1355”行动,健全“1+5”山城协作机制,推动十大机制落地,大力举办山城协作招商活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模式。落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年行动(2021—2023)实施意见》,实施“强村兴业富农三十条”新政,做优农业全产业链建设,重点打造径山茶、瓶窑粮蔬、仁和渔业、鸬鸟蜜梨、余杭粮食等农业全产业链。
19.深化大都市区建设。提速重大城建项目建设,启动国际体育中心、杭州中环、余杭塘路、良睦路、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梦溪水乡、南湖科学中心等项目推进,推进地铁3、4、10号线、机场快线、杭州西站、湖杭铁路以及文一西路、留祥路西延、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周边整治提升工程(一期)、余杭区东西向快速通道文一西路互通工程(F.G匝道)等项目投用,保障西站南北综合体“金手指”“金钥匙”、双铁上盖TOD、三站换乘TOD等地标项目实施。
20.推进未来社区建设。加快统筹编制《城镇社区建设专项规划》,充分衔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存量社区整合提升,结合全省未来社区两个“1+1”底线要求和杭州市“百社示范、千社提升”行动目标,构建社区CIM数字化平台,提升未来社区整体智治水平。加大土地、资金、人员等核心要素倾斜扶持,推动未来社区市场化运作。突出“一老一小”,构建公共服务设施聚集体。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和未来社区建设等重点项目的土地空间和指标要素保障,将未来社区建设指标优先纳入土地规划条件。
21.推进未来乡村建设。深入推进余杭区未来乡村总体建设规划编制,积极打造“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升级版。建立未来乡村评价标准,提出具体量化指标。强化要素保障,整合部门资源,推进基础设施、环境提升、民生改善、公共配套、产业发展等方面建设。开工建设“四好农村路”,对照“一统三化九场景”建设要求,重点推动新港村、永安村、青山村、径山村4个未来乡村创建工作,打造一批未来乡村精品村。
22.助力农业“双强”。深化名院名校名企合作,推进浙大余杭农业科技创新园和智慧渔业联合研究中心建设;实施“一对一”专家团队指导“三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项目,引进一批试验优质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培育壮大农机经营服务主体,打造一批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加快建设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加大农机购置更新补贴力度,符合条件的首台套农机装备按规享受农机购置补贴。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创新建设数字农业工厂。
23.开展科技惠农富民行动。推动产业创新,加强与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实施“数字创意产业西进”计划,支持科技企业在西部建设科研飞地、创意总部。深入推进农业园区建设,重点推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苕溪省级农业园区创建。推进农产品电商产业发展,积极推动西部五镇创建电子商务专业村。
24.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推进浙江人才大厦建设,高水平打造“人才飞地”。做强协作地区特色产业,促进富民增收。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创新探索山海协作乡村振兴创新联合共同体建设,探索推进数字赋能山海协作新模式。推动公共服务实现共享,深化“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促进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协作地区延伸。
25.打造对口合作升级版。深化结对四川广元市、甘孜州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优化帮扶方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对口地区协同发展、共同发展。加强与长春、长白山对口合作,坚持以市场化方式,构建全面深度合作体系。
26.推进全域党建联盟引领共同富裕。发挥全域党建联盟资源优化整合作用,集中打造一批共富村、共富带、共富联合体。落实综合保障举措,进一步拓宽党建统领“先富带后富、区域共同富”的有效路径。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深化村级“三小”监督,做深做实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
(四)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先行示范
工作举措: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围绕城乡社区,进一步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构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加快建设“15分钟公共服务圈”,更高质量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数字化、社会化,努力促进公共服务减负提质。
27.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弱项,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打造“15分钟公共服务圈”,促进公共服务更高质量发展。确立政府在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各项工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保基本、兜底线职能,提高新增财力用于民生支出占比。
28.完善普惠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养老基础设施布局,推动建设智慧养老院。打造老年友好型城区,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引导机构参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加强养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
29.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打造育儿友好型城区,扩大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加快建设婴幼儿照护普惠型托位、儿童书房、社区婴幼儿成长驿站,建成儿童友好社区(村落)。完善“舒心育儿”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打造示范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
30.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持续打造“健康余杭”,推进三年行动计划,打造健康浙江行动的余杭示范点。推动“健康大脑+”体系迭代升级,建设高水平县级医院,推动医共体建设更加成熟定型。实施城乡居民“三免三惠”健康行动和“一老一小”明眸皓齿行动,实行城乡同质同标的免费健康体检制度。加大医疗卫生事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全周期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两慢病一体化规范门诊,努力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慢病路径化决策辅助系统全覆盖。
31.构建优质均衡现代教育体系。持续增加教育资源有效供给,实施《余杭区新建类教育项目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工作,加大优质普惠幼儿园建设。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缩小区域、校际教育差距。推进初中学校“提质强校”培优工程,探索企业、高校、中职学校一体化培养模式。深化跨层级跨区域的名校集团化办学,引进一批名校开展合作办学,加快打造省现代化学校等示范标杆学校。出台《杭州市余杭区高层次教育人才激励办法》,引培名优教师,提高国内一流高校优秀毕业生录用比例。
32.完善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深化打造“安居余杭”,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加大公共租赁房、政策性租赁房、共有产权房等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开工建设公租房,开工棚改安置住房,提高城镇住房保障受益覆盖率。
33.健全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低保、特困标准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实施“物质+服务”救助,推进智慧救助服务联合体建设,实现精准识别快速救助,以推进区级助联体建设为重点,同步增大镇街级助联体服务站覆盖面。
34.打造“掌上办不用跑”。按照省市要求,承接落实数字赋能“一件事”集成改革、民生关键小事智能速办等重大应用。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完善三级联动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改革向基层延伸,深化“网上办、掌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改革,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协调发展。
35.推进数字社会应用场景综合集成。以数字化改革“三张清单”为抓手,对标对表省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评估指标体系,加快“余杭一码通”、“幸福计算器”等应用场景优化提升,全力争取纳入省级“最佳应用”。对准省数字化改革重大应用“一本账”,谋划培育一批创新性、实用性强的新应用。加速“七优享”落地,加快推动数字社会系统应用落地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
(五)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先行示范
工作举措:深入落实省“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以文化力量促进共同富裕,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在现代化先行中实现文化先行,推动精神文明高地建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取得更大实效。
36.推进“两众”理论红色溯源工程。深入贯彻实施红色根脉“赓续”工程,争创市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综合试点区,全面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专项巡察检查督查工作。深入开展重大课题研究,打响“樟树下议事”品牌,深入挖掘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对余杭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做深做透径山镇小古城村“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红色溯源文章,打造学习宣传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阵地。
37.讲好“余杭故事”。用好现代媒体社交账号,讲好“余杭故事”。深化“新时代创客说”理论宣讲,争创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指导青年创客个人宣讲工作室建立,加强与浙江广电集团、杭师大、杭州城研中心合作,充实“新时代创客说”青年创客宣讲员后备库。
38.建设余杭诗路文化带。实施历史文化“传承”工程,擦亮径山文化金名片,做好径山文化中宋韵文化元素挖掘,举办中国茶圣节等重大品牌活动。擦亮运河、苕溪地域文化金名片,结合南湖保护开发筹建苕溪文化博物馆,出版苕溪历史文化书籍,推进苕溪文化景观建设。擦亮沈括、章太炎等历史文化名人金名片,规划建设沈括科技文化公园,举办国际沈括文化研讨会,定期召开章太炎学术研讨会,创办《章太炎研究》集刊,合作出版“章太炎系列丛书”。
39.推进点亮艺术之光行动。实施文艺精品“攀峰”工程,完善周期文艺精品服务机制,健全文艺精品创作闭环管理机制,引导创作余杭特色文化产品,举办中国美术“双年展”、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打造“余杭主场”文化交流平台。构建优势文化产业集群,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创新投资体系设立B站数字文化产业基金,定向精准招引数字文化项目,推进中国数字文化社区等重点区块建设,争创国家级、省级文化基地。
40.推进百城万村文化惠民工程。优化调整文旅1010项目,2022年计划打造未来科技城文化中心、径山禅修酒店、良渚博物院二期等文旅重点项目。成立“文化共富联盟”,总结推广“文化家园”“联盟走亲”等文化服务模式,举办第七届余杭艺术节、新年音乐会、元宵灯会、“相约”系列、科普“余乐星球”等惠民活动。举办第五届梦想小镇半程马拉松,持续擦亮“全民健身”赛事品牌,加快推进体育公园和镇、街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培育运动休闲小镇、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精品线路等。建设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深入实施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优工程、百亿文化设施建设工程、百城万村文化惠民工程。
41.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制订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及相关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公民法治素养提升工作体系。开展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试点工作,努力打造一批有余杭辨识度的公民法治素养提升工作项目和品牌。统筹推进法治宣传教育阵地、数字化普法、法治文化和普法人才队伍建设等基础工作。
42.深入推进“民族团结石榴红”。聚焦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建设集民族特色、实景直播、宣传推广、产品集市、民宿旅游、欢乐农场、就业服务、同心公益等功能于一体的应用平台,充分发挥统一战线资源优势,助推少数民族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43.推动宗教中国化示范场所建设。发挥讲经解经交流平台示范作用,发挥名山名寺名人引领作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育,争创省级宗教中国化示范场所,举办宗教中国化研讨会,不断推进宗教活动场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华文化浸润宗教。
44.开展迎亚运树新风志愿服务。实施社会风尚“引领”工程,开展“文明创建全民攻坚”行动,持续开展“八个最美”系列评选活动。构建完善“1+12+N”志愿服务体系,培育和打响“五常洪嫂”、“前溪大妈”等余杭志愿服务特色品牌。贯彻落实亚运“四进”活动要求,开展“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营造全民志愿迎亚运的浓厚氛围。
(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
工作举措: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省“共富大美”行动,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果,在生态富民惠民上开拓新路径、取得新突破,以“生态美”推动“共同富”,建设“全域美丽大花园”。
45.系统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系统推进“6+1”领域双碳工作,出台我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意见,编制完成碳达峰工作行动计划,努力完成余杭双碳数字平台1.0版本建设并上线运营。持续推进低(零)碳乡镇、村(社区)试点。
46.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行动。推进减污降碳协同省级试点,以生态环境数字化改革为抓手,打造“余杭区减污降碳协同管理”场景应用,通过精准建立企业污碳账户、开展理论创新和施政探索,促进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实现降碳与环境质量改善产生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助推生态环境改善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47.实施生态惠民行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治塑攻坚战,持续深化生态环境治理“绿色风暴”专项行动,推动全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推进环评准入制度改革,开展企业总量减排与排污许可联动试点。全面推行林长制,加强森林湿地资源保护。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体验地建设,持续提升良好生态环境普惠度。
48.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培育“两山”转化新业态,百丈镇开发竹制品碳汇标签,开展森林生态系统GEP核算和碳汇计量,编制乡村碳排放碳汇白皮书。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地经营权流转和统管经营,提高林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改革,服务企业试点探索绿电交易。推行绿色出行品质提升行动,提升公共交通出行率。
49.推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全面启动全区范围内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编制《余杭区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方案》,推动4个风貌样板区试点建设。聚焦余杭特色,建设各具风韵的城市区域IP。持续纵深推进“无违建”创建工作,全力遏制新违建,有效清理存量违建。编制农村风貌规划建设导则,强化村貌管控。
(七)推动社会治理先行示范
工作举措:锚定平安护航党的二十大、杭州亚运会等大事要事,紧盯示范区排头兵建设关键节点,一体推进法治余杭、更高水平的平安余杭建设,更好保障社会公平、护航共同富裕。
50.推动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优化机构编制配置,整合执法队伍。落实事项合并、划转工作,拓展综合执法事项执法领域。建立健全改革各项配套制度。推动改革措施落地实施,深入开展“一支队伍管执法”工作,加强基层执法力配置。
51.构建基层整体智治体系。推进“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围绕改革对乡镇党委统揽能力、专业化法治化能力、权责承接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加强干部配选,深化乡镇(街道)“属地管理”事项责任清单制度,推进基层治理“一件事”集成改革。深化党建统领的基层治理“四治融合”体系建设,打造基层治理应用场景。
52.迭代升级“141”体系。结合“基层治理四平台”迭代升级,推动“1612”体系与“141”体系衔接贯通,加强乡镇(街道)社会治理中心建设,做强综合信息指挥室。加强党建引领网格管理,合理设置网格,建强网格党组织。加强网格事务准入退出,完善网格运行机制。
53.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统筹落实省“法助共富、法护平安”专项行动,设立杭州仲裁委余杭分会,出台律师行业扶持政策,加大对涉外人才的引育,加强对涉外法律服务机构与涉外业务的扶持。配强“一村一顾问”力量,推进法律援助代办,加强山区乡镇法律服务供给。纵深推进市场主体法律顾问服务网格化全覆盖工作,打响“楼宇法窗”惠企服务平台品牌,积极开展“法企同行”“民营企业法治体检”等专项法律服务活动。组建企业普法宣讲团及风险防范法律服务专家团,建立覆盖企业生命周期的多维化法律服务事项。
54.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成立党建联盟,加强基层治理组织体系建设,推动平安法治一体化建设。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开展“平安家庭”创建。开展平安村(社区)创建,培育各类自治协商议事平台,有效通达社情民意、平衡各方利益、化解矛盾纠纷。承接贯通全省全市的数字化改革应用成果,提高基层治理智能化智慧化水平。
55.建立健全外卖配送监督机制。推进“阳光厨房”建设,推进“外卖封签”使用,保障配送食品安全。发挥食品安全协管员、网格员以及第三方力量,督促外卖商家激活“浙江外卖在线”商户端并规范使用。
56.大力推进全域数字法院建设。加快“共享法庭”和基层治理四平台的融会贯通,实现区级矛调中心网络和机制下沉到村社、行业等最前端。持续完善“涉网知产凤凰智审”系统,打造“道交一体化平台”2.0版,进一步丰富拓展“执行一件事”等多跨场景。全面深化无纸化办案和审判辅助事务集约化改革,推进跨域诉讼服务能力建设,努力打造全生命周期司法平台、全时空在线司法服务、全领域智能司法模式的现代化法院。
57.构建重大风险防控体系。聚焦“平安风险隐患全量监测防控”关键点,加强风险监测预警防控应用建设,加快构建“监测—预警—处置—反馈”风险闭环管控机制,打造现代化、数智化、高效化、精准化的区(县、市)平安风险监测防控体系。努力建成浙里平安风险监测预警防控应用,实现该应用在重大维稳安保中发挥明显作用。持续深化平安建设专项整治,深入开展防控电信网络诈骗等专项行动,常态化扫黑除恶,大力“遏重大”“控较大”,整体推进以“人员流动精密智控”等为重点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推进机制。各部门要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形成系统集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按照工作体系、目标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四大体系”工作要求,以“支点计划”为抓手,明确重点任务、时间节点、工作责任,形成工作闭环管理。深化工作例会推进制度,建立争先创优制度,开展比学赶超活动,切实推动各项工作有效落地。统筹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资源和力量,加大综合集成力度,抓好统筹推进。建立最佳实践总结推广机制,及时总结普遍性经验,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志性成果。
(二)强化智库支撑。鼓励专家学者牵头研究指导共同富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参与制定、研究论证共同富裕重大改革方案和重大政策文件,争取形成具有国内外影响力和显示度的研究成果。根据区委工作部署不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围绕共同富裕重点工作、重大改革开展研究咨询论证,为我区科学决策提供建议。根据工作需要,专家可列席共同富裕重要工作会议或以书面形式提供咨询意见,为余杭争当共同富裕示范区排头兵出谋划策。
(三)健全督查考核。强化考核激励,将共同富裕考核纳入全区综合考评体系,优化绩效考评办法,根据共同富裕标志性成果、典型案例成效、比学赶超成绩、《浙里共富》《杭向共富》《余上共富》简报刊发等情况,对全区各单位进行量化考核评估。强化改革督查,由区大督查考评办对全区各单位共同富裕工作推进情况跟进督查,视情况在共同富裕工作会议上进行通报。
(四)营造良好氛围。对推动共同富裕相关政策和做法进行宣传报道,弘扬勤劳致富精神,鼓励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增强人民群众的知晓度、认同感和满意度。积极发动村(社区)、群众参与共同富裕建设,发挥总工会、团区委、妇联、工商联等各类组织作用,强化服务联系群众功能,充分动员各方力量,积极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营造共同奋斗、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走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富裕之路。
声明:本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