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金一清) 昨日上午,余杭区启动了新一轮名校集团化挂牌,现场共揭牌8所合作办学的学校,为我区优质均衡教育资源图卷画上了绚丽的一笔。

至此,余杭区与名校集团化合作共覆盖全区10个镇街68所学校,形成了浙师大系、杭师大系、浙外系、首师大附属系、杭二学军系、文澜系、天元系、育才系、理想未来系、浙大教科系十大名校集团化体系,名校集团化在校生覆盖率达84%。

“孩子要上小学了,想送他去更好的学校读书,买不买昂贵的学区房是个问题。”家住良渚街道的李佳宇曾经为孩子上学这事感到困扰,“现在,好政策让很多好学校直接来到家门口,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

李佳宇所说的“好政策”是余杭区一直在致力推动的“美好教育工程”,名校集团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也是让李佳宇感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来到身边的重要推手。

原余杭区土地东西狭长,跨度达60公里。2021年,杭州市启动部分行政区划优化调整,以大运河为界一分为二,西边为余杭区,东边为临平区。行政区划优化调整后,由于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导致新余杭区教育基础相对薄弱。

与此同时,随着余杭区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口导入激增,不断涌入的“新生力量”对于教育资源的需求度不断扩大。

《2023年杭州市人口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23年,余杭区常住人口140.5万人,年度净增4.1万人,占比杭州市净增数量的28.08%,排名杭州市第一。目前,余杭人才总量已突破43万人,核心区域杭州未来科技城就业人群的平均年龄仅32.5岁,其中包括很多带着孩子的父母或是适龄婚育青年,这一群体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不言而喻。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最根本的发展基础,最具吸引力的营商环境。李佳宇说:“对父母来说,孩子的教育是一刻都等不了的大事,如果在家门口没有优质教育资源,就很难留下来。”

余杭区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度,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把教育列入“十项民生实事”之首,全面启动“美好教育工程”,持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创新名校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通过“名高校挂牌”“名校领办”“名校长领衔”三大模式全面推进名校集团化办学。 

自区划调整以来,余杭区新建成学校项目88个,今年新投用学校项目23个,新增学位2.94万个,新增省现代化学校、省级示范幼儿园等标杆学校100所,增量位居省市前列。新增市级以上名优教师478人,市级及以上名优教师数量倍增。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跨入A级梯队。教育质量走上了一条上坡路,可喜的成绩给家长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为什么要新增这么多学校?这是经过数据分析,科学决策的,并不是一拍脑袋,单纯做一个‘加法’这么简单。”区教育局相关工作负责人说,“去年,余杭区有1.6万名小学生需要入学,今年是1.5万人,对目前余杭区教育资源来说压力很大。经过对全区未来适龄入学儿童的数据分析,近几年内义务教育段孩子入学数量还是很大,新增学校、均衡优质教育资源迫在眉睫。”

为了在短时间内,不仅解决“有学上”,还要实现“上好学”,余杭在区划调整后深入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战略,积极推进杭州第二中学、学军中学、锦绣育才教育集团等名校资源落地余杭,全区名校集团化在校生覆盖率持续提升。

“相对来说,名校集团化办学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办法,对于打造优质均衡教育,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区教育局相关工作负责人说。

最早的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要追溯到1999年,杭州市在全国率先实施,迄今已有约25年,多年的经验积累让后人在这条路上走得顺畅稳当。

杨帆曾经在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工作了20年,为响应余杭区名校集团化办学,2023年她来到了余杭,如今是余杭区理想实验学校的执行校长。她说:“目前,我们学校很多学生是‘新杭州人’的子女,父母建设杭州,把青春奉献给了杭州,也要让他们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教好学生,就是学校应该做的。”

2023年,余杭区政府与浙江理想教育研究院签约共建共管杭州市余杭区理想教育集团,集团包括区内3所小学和2所成员学校。总校长由全国知名小学领军校长、原杭州市崇文教育集团总校长俞国娣担任,并成立了余杭区俞国娣名校长工作室,助力师资力量的“传帮带”。

2024年,余杭区引进“杭州育才余杭教育集团项目”“杭州市余杭区未来教育集团项目”“浙大教科附属南湖实验学校项目”三大项目,启用杭师大附属未来科技城学校(西站校区)等23个学校项目,优质教育资源扩优提质,助推余杭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未来,正如李佳宇所说,余杭区人才济济,教育也一定会越来越好,称得上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的名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