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濮玉慧 良渚遗址管理区微融媒体中心 摇慧敏) “你看这个黑黢黢的东西,其实是稻谷。”在四川博物院史前四川展厅,吕先生指着新津宝墩遗址出土的水稻对儿子说,“早在4500多年前,古蜀先民就已经吃上水稻。顺着长江而下,良渚先民比古蜀先民更早吃上水稻。”

“能在埃塞俄比亚看到中国的文化展览非常棒,这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彼此,我很高兴能参与这场同良渚文化的交流互动。”学生汉诺克参观完“何以文明·遇见良渚”2024全球巡展埃塞俄比亚特展后说。

如今,走出余杭,也能经常听到“良渚”二字被提及。首届“良渚论坛”成功举办、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获批、良渚遗址首次列入国家统编的《中国历史》教科书正文……良渚文化沉甸甸的“稻穗”上,硕果频结。在大力推进良渚遗址保护的过程中,华体网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走出去”。

以良渚文化为核心,在“两廊一轴”规划引领下,余杭文化能级实现了从“杭州良渚日”到“五千年中国看良渚”的跨越。我们不禁要问,全方位擦亮“五千年中国看良渚”金名片,逐步树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余杭标识,这条路还有多远?

如果把这条路比作一株水稻,那么1936年施昕更的《良渚》报告就是良渚文化开出的第一朵稻花。而后的80余年,四代考古人的接力,让五千多年前神秘的良渚王国有了越来越清晰的面貌。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文化的稻花在世界舞台绽放,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在世界树立了重要标识。

次年,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依法作出决定,将7月6日设立为“杭州良渚日”。“花”开良渚,八方来客齐聚于此,五千多年文化的沉淀以现代化的表达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陶寺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层出不穷联展巡展,让越来越多的人以良渚为钥,徜徉于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多元一体的发展演进之路。

对话英国巨石阵、雅典卫城、西班牙托莱多古城,良渚文化向世界打开大门。在更大的时空框架中,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五千多年前,在北纬30°上,不光有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哈拉帕文明,还有中华文明如璀璨繁星。

2022年底,良渚文化大走廊的构想横空出世,良渚文化保护研究传承利用再绽“稻花”一簇。良渚文化与运河文化、径山文化、古镇文化、苕溪文化、非遗文化、现代数字文化等,构成一条从远古通向未来的城市文化之廊。它以五千年文化为核、以文化锦带为骨、以水路漫网为脉、以风貌分区为基,树立起“五千年中国看良渚”的新标识。

2023年底,余杭推出良渚文化大走廊“十大工程”,涉及文化保护、生态治理、产业发展等多方面。今年7月12日,良渚5000+艺创园作为“十大工程”的首个项目正式落成并投用。五千多年文明史诗回响声中,未来区域发展的新引擎发出阵阵轰鸣。

“良渚核心色彩”“研色·良渚之夜”沉浸式综合艺术秀、“馥郁良渚”四季植物系列香氛产品、《良渚揽秀》跨界表演、《良渚》交响乐、《良渚符号》舞蹈、亚运主题文创产品……良渚文化体系化研究的呈现方式,绝不仅限于博物馆里的文物,五千年文化积淀正赋能当代的文化呈现。五千年的那个美丽洲——良渚,正以更具体可感的面貌展露在世人面前。

第二届“良渚论坛”即将举办,“十大项目”将陆续从蓝图变成实景,良渚文化的综合效应必将进一步放大。未来,置于世界文化之廊的余杭,也必将继续深入挖掘好、梳理好、诠释好蕴藏在遗址文物资源中的文化基因、文明记忆、民族精神,把“五千年中国看良渚”的故事讲得更生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