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一清
新年临近,余杭多地正热火朝天地筹备“村晚”,其中不乏一些城市社区的面孔。“村晚”早已不只是农村的专属,而是一个基层群众搭台唱戏、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常见平台。“村味”也不再只是狭义上的“农村味”,而是从基层升腾起来的生活味、文化味。
唯有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老少通吃的“村味”,是“村晚”受欢迎的秘诀,也是我们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村味”来源于人、场景和文化等因素的交织。无论是最近火热的“村晚”,还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村超”“村BA”,这些以村为名的文体活动,表演者以老百姓为主,发生在日常生活场景中,背后是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村晚”舞台上,你能看到七八十岁的老者表演二胡,也能看到八九岁的孩子表演武术,一片草根版的“老少咸集、群贤毕至”场景。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村晚”主体是基层群众,不能为了追求流量和经济收益,大搞不接地气、猎奇的演出。“村晚”之所以受欢迎,是赢在亲切、包容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村味”。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逐渐成为“村晚”的主力军。“村晚”的气质也在发生变化,一些地方引入AR、VR等新技术,加入脱口秀等创新节目类型。无论形式怎么革新,“村味”不能少,节目内容都是和村民有关的大事小情、乡村的历史或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等。
一些地方还积极打造特色“村晚”品牌,将其转换成当地文旅资源,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感受“村味”。这样一来,文化传播和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了“双向奔赴”。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积极推动“四季村晚”常态化。“村晚”不仅逐渐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成了各地发展文旅产业的抓手。群众在潜移默化感受文化的熏陶。老老少少在欢乐中感受文化、传承文化,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就在一场场“村晚”中变得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