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筱 五常微融媒体中心 徐凌琳

伴随着惊雷般的鼓点,一条条龙舟如离弦之箭破开碧波,桡手的号子声与两岸观众的呐喊声交织着……这是每年端午“五常龙舟胜会”的经典场景,更是五常街道文化血脉贲张的鲜活脉搏。

五常的文化生命力早已不局限于节庆的短暂狂欢,它正以一种更系统、更创新、更开放的姿态,演绎着一场深刻的“出圈”与“出彩”之变。


地标筑基:从活动场景

到文化场域的升华

10月,“龙腾浙里 常风破浪”浙江龙舟运动基地授牌仪式暨西溪龙舟文化展演活动在五常龙舟胜会非遗馆举行。这不仅意味着杭州唯一的省级龙舟运动基地正式落户五常,更宣告了五常以龙舟胜会非遗馆和龙舟运动基地为代表的“两馆一中心一基地”文化矩阵初步成型。

地标的建立,为龙舟活动从季节性民俗盛会走向常态化、专业化、国际化体育赛事提供了顶级平台。这份文化魅力更吸引世界的目光,马来西亚拿督郑修强一行在杭州科技考察之旅中,专程到访五常龙舟胜会非遗馆,感受水乡民俗的独特韵味;浙江入境旅游宣推官孟轲也带领国际友人,感受五常龙舟的文化盛宴。


非遗活化:从文化符号

到精神动能的转化

看龙舟,到五常。有数百年历史的“五常龙舟胜会”,作为杭州唯一代表亮相全国龙舟大联动,有着超越节庆的广泛影响力。

近年来,五常街道致力于非遗的活化传承。一是系统化深耕,通过完成非遗项目年度评估、指导传承人开展活态展演十余场,确保古老技艺“活”在当下。二是创新性转化,以龙舟精神为魂创作的舞蹈《桡影逐潮》登上省级舞台,萌态“常小龙”IP及其表情包则让威严的龙舟文化成功“圈粉”年轻人。三是前瞻性育苗,创新设立“非遗育苗”实践点,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文脉跃动。

“我们保护的不只是龙舟的‘形’,更是其蕴含的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魂’。”正如五常街道负责人所言,通过构建文化矩阵、开设龙舟鼓点社团等特色课程,宏大的龙舟文化被成功转化为群众可参与、可感知、可传承的日常符号与精神动能。

在此基础上,五常街道持续深化非遗活化路径。在余杭首届“未来杯”足球冠军联赛期间,“常”风破浪队向对手赠送了龙舟模型与“常小龙”玩偶等非遗好礼,以文化传递友谊与祝福,在体育交流中实现了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情感化传播,成为“非遗+体育”融合实践的生动写照。


文旅融合:从单一体验

到沉浸经济的跨越

五常街道积极探索“文化+”的多元路径,让文化在与产业深度融合中迸发最大的经济价值。成功获评“乡村博物馆”的水乡婚礼馆,正是“文化+旅游”模式的成功缩影。

与此同时,文化的赋能效应正向更广阔的领域延伸。今年9月底,五常街道创新推出全城寻找“常小龙”计划。这条线路将龙舟胜会非遗馆、水乡婚礼馆等传统文化场馆,与阿里巴巴数字生态创新园、浙江测绘与地理信息科技博物馆等现代地标有机串联。“我们希望通过这条线路,开启一场穿越古今的深度文化之旅。”五常街道工作人员介绍。

活动期间,街道还联动亲橙里、乐天城、西溪印象城等商业综合体,推出系列促消费活动,实现了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完美融合。


惠民共享:从文化供给

到幸福生活的抵达

五常街道始终以提升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为宗旨,扎实推进文化实践。

在五常云创青橙新时代文明实践街区,“今夜,我们说相声”等文化惠民演出常座无虚席。“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专业的现场演出!”居民王女士的感叹,道出了文化惠民工程的成效。通过打造南滕天空、云创青橙两大新时代文明实践街区,建设6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及多个现代阅读驿站,五常将高水准的文化服务送到了百姓身边。

据统计,今年以来,五常街道已组织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75场,开展文明实践活动120余场,不仅充盈了居民的业余生活,更涵养了和谐友善的社会风气。

从文化地标建设到非遗创新,从文旅商融合到文化惠民,五常系统地将“文化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走出了一条既“出圈”又“出彩”的文化之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