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社区红色网格驿站


浙大启真科技公司参与园区活动


西溪印象城小哥驿站化解矛盾


记者 朱筱 五常微融媒体中心 徐凌琳

在五常街道,一场以“红色矩阵”为核心的基层治理变革正在深入推进。

这里,有30万服务人口、1.8万家企业、8万市场主体,治理结构复杂、流动性大、需求多元,传统的基层治理模式“捉襟见肘”。

“我们过去常常是‘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五常街道相关负责人坦言,“党建覆盖不够、治理抓手不多、服务响应不快,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三大难题。”

怎么办?五常的答案是:以党建为纽带,把社区、园区、商圈三大“战场”打通,构建“治理共同体”。

社区侧

红色网格驿站 打通服务“最后一米”

“以前有点什么事,不知道找谁,也不知道该往哪儿反映。现在好了,走几步到驿站,经常能看到‘熟面孔’坐班,聊着天就把问题解决了。”家住文一社区的居民李阿姨对小区里的“民呼我为”红色网格驿站赞不绝口。

李阿姨口中的驿站,是五常街道在治理事务繁重的14个网格设立的基层前沿阵地。文一社区红色网格驿站实行“1+3+N”机制:1名社区班子成员担任站长,1名物业人员、1名执法人员(如交警、巡防队员)和1名定期坐班的街道干部作为核心骨干,再辅以若干名志愿者。

驿站虽小,能量却不小。不久前,文一社区驿站团队就成功化解了一场因理发店大额充值活动引发的退款纠纷。“我们接到居民反映后,迅速启动联动机制,”文一社区驿站站长、社区副书记向记者介绍,“社区干部协调市场监管所介入,物业配合提供场地沟通,志愿者们分头安抚居民情绪。多方坐下来谈,最终促成了退款方案,避免了矛盾升级。”

从文一社区放眼整个五常,像这样的红色网格驿站已成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它们将过去分散的行政资源、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整合进网格,实现了“问题解决在网格、服务实现在网格”。

除了驿站机制,五常通过“社区合伙人”计划,挖掘身边的党员、能人,变“陌邻”为“睦邻”;通过“幸福红立方”模式,理顺社区、业委会、物业三方关系,推动协同共治。洪园社区的“一月两会三报告”、景盛社区的“一述两审”等机制,让基层治理有了更清晰的规则和更温暖的质感。

园区侧

科创共同体 打造企业“红色引擎”

与社区的温情叙事不同,五常街道园区侧的治理探索更像是一场围绕产业发展的精准赋能。

在未来星宸科创共同体,记者见到了“星小宸”全科服务团队的负责人。“我们的目标,是像服务居民一样服务企业。”他介绍,这支由共同体党委牵头组建的团队,融合了党务、政务、商务服务功能,正结合“三送三给一揭榜”专项行动(送政策、送服务、送资源;给支持、给平台、给机会;揭榜攻关难题),开展全覆盖走访破难。

走访中,“星小宸”团队发现了一家面临特殊困难的企业——浙大启真科技公司。该公司专注于新一代智能无人飞行器研发,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试飞场地,技术迭代遭遇瓶颈。

“了解企业诉求后,我们共同体党委迅速启动了‘园治会’议事机制,”未来星宸科创共同体党委书记回忆道,“我们召集了园区运营方、物业代表、企业代表,大家坐下来‘面对面’协商。”经过多次联席会议和现场勘查,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案浮出水面:利用4幢顶楼的平台空间,为企业设置一个约200平方米的专用试飞坪。

“这个试飞坪对我们来说太关键了!”浙大启真科技的负责人感慨,“它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为突破技术瓶颈提供了最实在的支持。”如今,浙大启真已成为园区治理的坚定伙伴,公司技术骨干多次参与园区组织的公益活动,教小朋友们编程、组装无人机,实现了企业与园区的“双向奔赴”。

这个案例,是未来星宸科创共同体创新“三星一会”(指围绕共同体党委、服务中心、园治会等核心架构)运行机制的一个缩影。

通过深化与园区运营商的政企联动共建模式,五常正致力于将党建活力转化为服务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的澎湃动力,打造一站式服务矩阵。

商圈侧

红色驿站矩阵 构建商圈治理新生态

拥有西溪印象城、亲橙里等大型商圈的五常,商业活力四射,治理挑战也随之而来。如何让庞大的商业体有序运转,让商户、消费者、新就业群体都感到满意?五常的答案是:打造坚实的党组织架构,并配以灵活的治理机制。

在“街道-社区-商圈”三级组织架构下,各类治理机制得以有效运转。“商治会”议事协商平台定期召集运营商、商户、顾客乃至外卖骑手代表,邀请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部门参与,共同破解商圈“疑难杂症”,形成“问题收集-议事协商-落地解决”的闭环。“商圈红商自治联盟”则通过制定《自治公约》,引导商户规范经营,提升行业自律水平。

以西溪印象城的红色网格驿站矛调中心为核心,五常串联起周边乐天城的“常安驿”骑士驿站、未来研创园的科创共同体等阵地,构建了一个开放融合、服务集成的商圈党群服务矩阵。这个矩阵不仅处理纠纷,更提供政策咨询、活动场地、暖心服务,让商圈不仅是消费场所,更成为一个有温度、有秩序的“治理共同体”。

从社区里的声声问候,到园区里的精准支持,再到商圈中的高效协同,五常街道的“红色矩阵”正在基层治理的各个角落释放多元活力。这场以党建引领的治理创新,不仅破解了“大街道、小治理”的困局,更让基层治理焕发出蓬勃生机。随着“社区—园区—商圈”三联动模式的持续深化,五常的红色矩阵必将释放更大治理效能,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华体网鲜活经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