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宋晗语 通讯员 陈镔 徐乐祎 ) 近日,202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在天津召开。自然资源部在“矿山生态修复专题论坛”上发布30个全国典型案例,余杭区申报的“杭州国家版本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及矿地综合利用”项目成功入选并获推荐。

杭州国家版本馆是由废弃矿山“化蝶”而来,最早这里是瓶窑镇长命村的石东、石西两个矿,于20世纪90年代关停,留下了两个矿坑。关停只是第一步,治理才是重点,这两处长命废弃矿山经历了三次“迭变”——

第一次发生在2013年。“当时,长命废弃矿发生了小的山体崩塌,山上有碎石下来,边坡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市规划资源局余杭分局工作人员回忆,当时按照“发现一起、治理一起”的要求和原则,对容易掉碎石的坡面采取清坡、挂主动防护网等措施进行了地质灾害治理,并加强管理和巡查,确保周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017年,随着良渚古城遗址申遗进程加快,这片紧邻遗址的废弃矿迎来第二次“迭变”。“申遗前,街道与规划资源部门对废弃矿山周边进行了环境提升整治,引导7家村镇企业搬迁避让,同时对坡面进行生态复绿,与良渚遗址外围环境融为一体。”工作人员回忆,2019年,随着申遗成功,矿山下的空地被整理了出来。

2020年,随着版本馆分馆落子杭州,这处依山傍水、紧邻良渚古城遗址、已完成外围征地手续的废弃矿经由市规划资源局推荐,迎来第三次“迭变”,建设成为国家级传世工程——杭州国家版本馆。根据设计方案,杭州国家版本馆布局为南园北馆,总建筑面积10.31万平方米,包括主书房、南书房、文润阁、山体库房、附属用房等共计13个单体,定位为“宋代园林神韵的当代藏书建筑”。

当年,为了开山取石料,这里被掏成东、西两个矿坑,山一边是绿的,一边仿似悬崖,只余残破的几堆小山头。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主创设计师王澍从废弃矿山残山剩水的状态中识别出全新气象,一面借意宋画《溪山行旅图》重塑园林风貌,一面将东面山体主峰就势恢复,化身为生态山体库房。

由于选址废弃矿山,工程从一开始便要求“边治理、边施工”。在施工的500多个日夜,这几行字成为施工团队时刻留神的“紧箍咒”:“整座山体格局要完整保留,任何一草一木要动,都要打报告,要竭尽所能做好保护措施。”

为精准把握山体宕面内建筑的空间尺寸,施工团队第一次应用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建模;为保护主馆二区的三棵松树,团队为松树搭了一处玻璃保护房;为打造山体库房,团队遵循山势恢复东矿区的山,在山体背面参照山体修复工程开辟宕面,种上了一层层龙井茶树……如今,昔日的矿坑与裸露山体已被郁郁葱葱的植被覆盖,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一片片曾经“受伤”的土地,正逐渐融入并壮大陆域生态屏障。

以“两山”理念为根本遵循,“杭州国家版本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及矿地综合利用”项目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改善了人居环境,赋能了乡村振兴,绘就出了一幅“矿在绿中、矿城和谐”的崭新画卷。

此次入选国家级典型案例,标志着余杭探索出矿区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的有效路径,形成可推广的“余杭经验”。未来,余杭将不断巩固修复成果,创新治理机制,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华体网余杭力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