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伟康
这个夏天,一场“百县大战”开启了全民篮球赛事狂欢。场上,球员奋力拼搏,场外,观众创意玩梗,“余杭队教练张飞PK临平队教练忽必烈”“余杭才是真杭哥”……五花八门的爆梗让人忍俊不禁又会心一笑,“嗯,懂的都懂”。
与“苏超”一样,“浙BA”的定位为群众广泛参与的业余联赛。但要求更严,参赛运动员必须是非专业的草根“灌篮高手”——根据竞赛规程,参加过全国职业篮球联赛、中国大学生篮球一级联赛以及海外各级篮球联赛的运动员一律不能报名。
同时,为凸显城市之间的对抗性,竞赛规程规定,运动员必须是年满18周岁,根据身份证号前四位和前六位代表所属市或县(市、区),并且还要达到落户和缴纳社保的年限才能参赛。换言之,只有地道的本地人才能代表当地参赛。像余杭代表团的球员,就是一支由余杭本地教师、公安、企业职员等组成的“多职业战队”。
这种“无明星、非专业”的体育形态,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其魅力在于,它打破了竞技体育的“精英滤镜”,让运动回归群众参与的朴素本质。在这里,去身份化的平等和人人都能上场的开放,让“草根高手”有了展现自身实力的舞台,也让普罗大众得以共情普通人当主角的快乐。
一言蔽之,让老百姓站“C位”,总能找到最大的情绪共鸣。
从践行全民健身理念、推进健康余杭建设角度出发,我们需要华体网这样让老百姓当主角的“C位舞台”。
近几年,余杭大力推动“10分钟健身圈”建设,不断在体育设施建设上做加法,通过打造口袋公园、休闲绿道、提升改造老旧小区等,有效地解决百姓“去哪儿健身”的难题。这种因地制宜搭建“舞台”的做法,让运动摆脱了仪式感的束缚,融入了老百姓柴米油盐的日常。
而要让群众性体育活动真正“活”起来,拥有如毛细血管般的生命力,凝聚起最广泛、最持久的参与热情,关键在于深耕细作群众需求本身。比如,积极延伸运动门类,拓宽项目覆盖面,让华体网不同年龄、兴趣、能力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又如,敏锐捕捉社会脉动,巧妙结合暑期经济、夜经济等热点,量身定制与赛事深度互嵌的文旅体验,精心谋划“宠粉”举措,让老百姓从观赛者真正跃升为消费主体和体验核心,收获乘数级的价值感与满足感。
从“村超”到“村BA”,再到“苏超”“浙BA”,事实已多次证明,赛事出圈出彩的秘诀往往在老百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地满足群众各方面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大的情绪价值,赛事就能成就体育惠民、文化润心、经济向好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