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木香混着夯土墙的岁月感,头顶是榫卯结构的木梁,满屋摆放着造型各异的木作……这里是苏新雅的新家,一间位于鸬鸟镇前庄村的老屋,她为其取名“治治木工”。

工作台前,苏新雅用一把刻刀修整一把木勺的弧度,“沙沙沙——”午光氤氲,木屑如金箔雪片般簌簌落在她的帆布鞋边,窗外是虫鸣与绿浪阵阵。

“这真是我理想的生活。”苏新雅笑着说道,刻刀在她的指尖灵动地转了个圈。

(记者 徐媛) 苏新雅,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今年40岁。这位在国企任职15年的电力高级工程师,在今年年初辞去工作,来到前庄村定居。

闲暇时间,苏新雅喜欢观察木头,研究它们的肌理,闻它们的味道,琢磨制作不同的木制品。

她也喜欢青山绿水,追求旷野自然。“北方的风景远不如南方,最让我惊艳的还是杭州。”苏新雅说,这里不仅有秀丽山水,还有很多手艺人,艺创氛围浓厚,正是因为这一点,她选择定居于此。

“最喜欢做勺子”

多年来,苏新雅一直想移居杭州,却始终下不了决心。直到今年3月,她在杭州旅行时偶遇前庄村的大片油菜花田。“真的太美了,如果以后的40年能在这样的花田、山水、烟雨中生活,该多好啊!”

虫鸣鸟叫间,苏新雅停下手中的活计,抬起头,目光掠过头顶一根根粗壮、色泽深沉的木梁。“然后,我就看上了这间老房子,一上楼就被这些木梁‘击中’了。那种木质香,那种历经岁月依然坚实的力量感……我瞬间觉得,未来的家就是这里了!”

于是,老屋被赋予新生,从此成了“治治木工”。在这里,苏新雅每天闻着老木梁的气息,沉浸式刻木头,每一刀的深浅,每一件作品的成型,都充满未知和惊喜。她说:“这才是活着的实感,来到鸬鸟后,觉得自己的理想发芽了。”

从最初的粗粝毛坯到温润圆融的半成品……记者看到,一排排形态各异的木勺安静地躺在工作台上。苏新雅举起一把即将完工的勺子,指腹摩挲着光滑的勺面告诉记者:“所有木作里,我最喜欢做的是勺子。它很贴近生活,当你使用它们时,能寄托和乡村一样朴素实在的情感。”

苏新雅希望,当有人用她做的勺子吃饭时,能品尝到不只是饭菜的滋味,“或许还能感受到一点鸬鸟山间的风,或许能有一点阳光晒透木头的暖意。当然,还有一些生活的踏实感。”

在“治治木工”,勺子成了苏新雅盛放初心和理想的容器,也成了连接城市与乡村、他人与自我的桥梁。

“感受到被接纳”

“理想有了栖息之所,近段时间做木工赚的钱,也是之前同等时间的两三倍。”苏新雅告诉记者,余杭这片土地正助她的理想发芽,这是之前没有想到的。

刚搬来时,村里得知苏新雅的手艺,立即帮她对接资源。如今,村口的拾古非遗创新中心和余杭不少地方都寄卖她的木工产品。

鸬鸟镇宣传干事也常来帮她拍摄短视频,帮其推广宣传;周边还聚集着一群数字游民,也总邀她聚餐,一起去各地参加共创市集,策划各类活动……这些瞬间,让苏新雅在鸬鸟感受到了“被接纳”。

近年来,余杭积极推动青年入乡发展,通过品牌引流、赛事引流、体验引流、产业引流、活动引流等多维发力,为青年人提供梦想的舞台。

近日,余杭还推出“农创+科技”“农创+体育”“农创+艺术”等10条入乡实践赛道,通过“121”青创实践体系,为青年入乡提供诸多可能。比如,良渚街道新港村依托“体育+”产业布局,已汇聚30多名青年创业者;百丈镇挖掘乡村文化宝库,在大溪口片区着力打造“村博”IP,面向诸多青年人发出邀约;黄湖镇定期在文创街区举办艺术季、黄湖庙会等活动,目前已引入20余个全国知名艺术产业项目,集聚数十位青年艺术乡建人才……

区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余杭已引育农业农村创业就业青年人才2600余人,其中农村职业经理人28名、农创客1494名,乡村青年人才总量、增量均位居全省前列,余杭还获评“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

所以,年轻人究竟为何纷纷投身于余杭乡村?

面对这一问题,苏新雅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起身走向厚重的老木门。“吱呀”一声,门开了,眼前是层叠翻涌、望不到边际的山林,远处是如绿色阶梯般铺陈的茶山,风裹挟着夏天草木的气息扑面而来,虫鸣鸟叫的合奏在耳旁清晰响亮……

“答案就在这门外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