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华体网加快推进良渚遗址保护核心区块农民自建房和安置的建议
届次: 十六届五次
领衔人: 盛其明
承办单位: 良渚遗址管委会
协办单位: 区农业农村局、市规划资源局余杭分局
处理情况: 盛其明代表: 您提出的华体网加快推进良渚遗址保护核心区块农民自建房和安置的建议收悉。该建议对于完善现有的引导外迁政策、改进保护范围内农户建房工作、促使文物保护工作与改善群众生活需求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局将认真研究、积极吸纳。根据《杭州市余杭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办法》华体网清单式答复的要求,经商区农业农村局、市规划资源局余杭分局协办单位,现答复如下: 1 对良渚古城遗址周围文保核心区块急需建房的农户,在严格文保鉴定后,分类进行审批建房申请。如在不深挖的前提下,实行原拆原建,可以浇筑大板基础,统一设计图纸,统一高度和外立面,达到既赓续良渚文化保护,又解决了农户世代居住在原籍地的故乡情结。 良渚古城遗址周围文保核心区块主要涉及良渚遗址和鲤鱼山-老虎岭水坝遗址保护范围,包含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根据《中国文物保护法》和《良渚遗址和鲤鱼山-老虎岭水坝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保护范围内农户房屋整修须报国家文物局审批,并报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良管委主要负责农户建房初审转报工作。 保护范围内农户房屋整修,原房屋基址须先完成考古勘探且无遗址遗存,属于重保区内D级危房农户、一般保护区农户的,可在不突破原基址范围、原基址深度、原建筑面积、原高度和体量前提下,制作建房方案和文评报告,开展文物前置审批。对于农户建房风貌管控,主要是要求建筑外观应与遗址环境相协调,宜采用当地传统民居样式与色调,风格避免欧式或其他外来传统样式,以良渚地区传统建筑风格与色调为宜,色彩忌用艳色、跳色等。 保护范围内农户原址整修是农户自愿申请,建房方案可在符合区相关政策和文保管控要求的基础上自行设计。我委根据镇街提交的农户方案资料,及时做好文物前置初审转报工作,2024年保护范围内总计批复同意104户农户原址整修申请,2025年截至8月,我委已初审上报85户农户申请,目前正在国家文物局审批中。 2 进一步完善余杭区现有的引导外迁政策(如配套引导经费提高标准等),尽快将符合外迁且原意外迁的农户安排到就近的农居房安置点等,作为农民居住改善住房项目加快实施落地,尽早给予农户一个清晰的时间表和具体计划。 2024年余杭区政府出台《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华体网印发《余杭区良渚遗址和鲤鱼山—老虎岭水坝遗址农户住房解困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余政办〔2024〕23号)《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华体网印发《良渚遗址和鲤鱼山—老虎岭水坝遗址农村宅基地和住房建设引导外迁补偿办法>的通知》(余政办〔2024〕24号),对原有宅基地农户符合引导外迁条件和要求的,给予每户一次性35万元的补偿资金;根据农户自主申请,综合考虑相关情况,由属地镇街统筹排定农户外迁解困顺序;办法明确引导外迁补偿、原址环境整治和属地镇街的基础配套设施包干费由区财政安排资金;良渚街道、瓶窑镇每年分别新增不少于60亩、30亩用地空间,专项用于外迁集中建房解困。 目前,区农业农村局正在编制《余杭区良渚遗址和鲤鱼山—老虎岭水坝遗址农户住房解困工作操作细则(试行)》,明确对保护范围内农户外迁集中建房解困和农民多高层公寓解困的具体落实细节,有利于推进农户外迁工作加快开展。 瓶窑镇鸽宝山农居点现有80个安置点可用于文保引导外迁,目前正在开展农居点建设,明年建成后,瓶窑镇将根据外迁报名数量,研究外迁准入条件。 我委将进一步加强与瓶窑镇、良渚街道对接,积极开展保护区农户原址整修文物前置初审转报,加强与区规自、瓶窑镇、良渚街道的对接,推动外迁集中建房解困土地指标落实、外迁安置农户文保资格审核及有关农户引导外迁补助发放工作,保障农户外迁安置顺利开展。

分享: